父亲(组诗)
作者 王海明
(一)
“父亲的钻塔”
大漠戈壁
茫茫草原
黄土高坡
巍巍群山
父亲的钻塔在高傲挺立
与风雨谈心
和雷电对答
这脚下深深的土地啊
怎能经得起父亲沉重的钻塔
机声轰鸣
山河欢唱
石油铁矿
昏睡不答
父亲的钻塔在整装开发
让大地苏醒
让雪山融化
这脚下深情的土地啊
有富饶的矿藏献给父亲的钻塔
这就是父亲的钻塔
冷峻低调却不说话
六十年的雨雪风霜
七十年的江山如画
一样的刚强坚固
一样的正直伟大
伟大的是人
坚固的是塔
(注:钻塔即为地质勘探的钻井架。)
(二)
“父亲的日记”
踩一片大地做砚
洒一路汗水润墨
这是父亲的日记
向雄鹰借一枚羽毛
与骏马抒一怀洒脱
在苍凉的山川写下无悔的心语
不去问山有多险
不用看地有多阔
罗盘引领着方向
地质锤敲开宝藏
无数勘探者的脚步
踏响春秋的乐章
父亲的日记
深沉有些泛黄
没有鲜花没有军功章
一行行坚毅的笔体
镌刻在沧桑的脸庞
采一米阳光
耀一座矿藏
一个个新城在日记里生长
(三)
“父亲的诗行”
父亲
在奶奶远久的故事里
“小时候家贫
你爸没钱去学堂
故乡田野
山岗荒地
一个牧童一头水牛
竹笛声声
走向杏花村去”
儿时的梦洒落一地
父亲
留在我少年的书里
饥饿在母亲淡淡的锅里
抚摸父亲满脸扎人的胡须
拽着那风尘仆仆的秋衣
我不忍离去
父亲是勘探队员
从湖南到安徽
风餐露宿
一路马不停蹄
为国家探寻矿藏呀
很久很久有家不能回去
我只能拼命读书
从书中寻找父亲的信息
手捧香喷喷的大米
仿佛看到父辈登山的足迹
嗅到母亲家的气息
父亲
把沉睡的大别群山唤醒
勘探队员的歌声
把温暖的帐篷顶起
山谷的风舞动的旗
承载着许多付出与荣誉
那一座座矿山
一个个新城
在父亲的身后崛起
而他却永远地病倒在地
父亲的诗行
定格在故乡山南的林地
墓碑上刻着
中共党员、大山之子
探矿技师、劳动模范
平凡而光辉事迹
父亲在里面长眠不醒
我在外面呼喊哭泣
坟头的青草
是父亲白发的新绿
杜鹃花开
是我燃烧的血液在啼
2020,爱你爱你,共和国的英雄
作者 徐海侠
2020年,注定是个不寻常的一年,
令人难忘,又令人心痛。
新春之际,一个叫“新冠肺炎”的病毒,
似瘟神般的肆虐着九洲大地,
所到之处,致人恐慌,夺人性命。
祖国的上空,阴霾笼罩,
人们的心头,乌云重重。
“汶川,加油”的呐喊,音忧在耳,
“武汉,加油”的吼声又起。
伟大的中华民族,多难兴邦,愈挫愈勇。
如今,党中央一声号令,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又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你看,铁流滚滚,浩浩荡荡,
数百支医疗队,数万名精英,
向着武汉前进,向着湖北驰骋。
一日之内,一亿只口罩出厂,
八天之内,一座医院建成。
方舱医院应运而生,
如诺亚方舟在挽救生灵。
举全国之力,彰显制度的优势,
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能行。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妖,
陆军,海军,空军,三军奋勇。
守土有责,人人都是一道墙,
十四亿人挽起手来,
那就是抵挡病毒的万里长城。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
今有娘子军,为民来请缨。
在征战疫情的大军中,
我看到了一队队的巾帼英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面对凶恶的病毒,你毫不畏缩,
面对患者的期望,你极尽了柔情。
你流着泪剪掉了及腰的长发,
甚至剃成了光头。
姑娘,咱不哭,
你是2020年最美的风景。
摘下口罩目镜,露出的是满脸的勒痕,
姑娘,你不丑,
那正是最美的娇容。
人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我说,女子本弱,为医则刚,为“疫”更强。
穿上厚重的防护服,
那是你披挂上阵,
走进病房,那是你奔向战场。
卸下盔甲,浑身湿透的你,
更显英姿飒爽。
因为严密的包裹,我看不清你的面容,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春暖花开的到来,
为了救同胞于水火之中,
你用你的大爱和牺牲,
迎来了曙光和重生。
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待到春暖花开,风平浪静,
英雄凯旋,举杯同庆。
2020,爱你爱你,最美的天使,
2020,爱你爱你,共和国的英。
住房变化看发展
(作者 李延平)
我是313地质队一名退休职工,与很多地质前辈一样,工作了一辈子,一直都梦想能住进宽敞、明亮、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楼房。
回想1969年建队之初,为了在大别山地区找矿便利,基地设在六安市霍山县佛子岭镇,随队职工家属多数也定居在了这个山区小镇上。住的是低矮小平房,祖孙三代人挤在一起,两个小房间和门口都摆满了床铺,谈何客厅、卫生间。除了私有的两个箱子和单位配发的两套桌、凳以外,几乎没有家具。民以食为先,那时,厨房不过是延伸出来的一个小矮房,或是临时搭建的面积不过五、六平方米的小窝棚。用砖砌的大灶台占据了一半空间,灶台上安放着两口用来煮饭、炒菜的大铁锅。灶台中间竖着柱状的烟囱直通屋顶。灶台旁摆一个破旧办公桌,再搭个碗橱,就算厨柜了。剩余的角落通常塞满了大大小小的淹菜坛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在山区的地质人只能想方设法的多储存些咸菜。
燃料只有柴火,家家户户都要买些柴火堆成柴堆。为了做饭方便,空闲时就得劈柴、耙松毛。每逢雨雪天,柴火被淋湿了就惨了,常常为做饭熏得两眼流泪苦不堪言。一年四季,烟熏火燎的厨房处处挂满了黑灰。80年代初,虽然单位供应无烟煤,但还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蜂窝煤,于是家家都买了手工打煤机,星期天变成了加工蜂窝煤的劳动日,一二百斤的煤加工下来,早已腰酸背疼。
8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解决地质职工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按照地质队就近入城的政策,合并后的313地质队在六安市郊区建设新基地,陆续建起了十栋砖混结构的五层家属楼和一栋单身宿舍楼,但数量有限,只有500多户职工、家属能够入住,远远不能满足全队一千多户职工家属的安居要求。
我虽是“双职工”,但也只分到了一套40平米的套房。东西摆得满满当当,餐厅、卫生间小得可怜,更别谈什么客厅了。厨房也没有,炒菜做饭只能在楼道里操作。但当时比起分不到套房的单身职工已经很满足了。很多老地质工程师也只能住上一套60多平米的套房,一家三代人挤在一起,上个卫生间都得排队。住单身宿舍楼的职工、家属连个卫生间也没有,只能上公厕、倒马桶。
家属楼除了面积小之外,配套设施也严重短缺。当初,自来水都要定时供应,于是家家户户都要配备储水的大桶、大缸。没有燃气管道, 只能扛着煤气罐上下搂梯。电路老化、下水道堵塞现象常常出现。出入街市的基地大门口道路坑坑挖挖,交通非常不便,这样的居住条件持续了近30年,为此,职工、家属们都盼望着什么时候才能改善住房条件。
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地质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随着地勘单位经济快速发展,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改善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加紧研究六安市地质大院基地改造及解决职工住房的路径,并多次向市政府汇报情况。2012年10月,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队终于在六安城区竞拍87亩净用土地,为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职工住房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3年初春,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季节。位于六安市望城岗小学旁边,建筑总面积达178900平方米的地矿华府住宅小区破土动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又快又好地打造地质职工新居,单位自筹资金,商业化运作,成立了六安地矿置业有限公司,队领导亲自挂帅,深入施工现场严把质量关,经过四年多的紧张施工建设,一个崭新的地矿华府小区打造成功,一个拥有14栋18-30层的高层建筑群拔地而起,成为六安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7年6月,职工、家属们欣喜地拿到了地矿华府新居的钥匙,多年的住房梦终于变为现实!
地矿华府小区环境优美,视野开扩,楼距宽广,交通便利,地上、地下停车场配套齐全,亭台小径花木环绕,文明创建氛围浓厚。室内宽敞明亮,南北通透,设计合理,光伏太阳能节能环保,装修后更加温馨舒适。
如今,我们能够住上这么宽敞、明亮、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楼房真是欢喜万分。细细想来,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体现,是广大地质人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的成果。
我们的住房变化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却折射出了国家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我从内心深处要感谢伟大的党,感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感谢改革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