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dongh1
首页 单位简介 新闻中心 地质勘查 工勘施工 党群工作 地勘文化 职能管理 廉政建设 互动交流
今天是: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勘文化 > 文化园地
文化园地(第四十七期)
编辑日期:2019/2/20  责任编辑:管理员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编者按:由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经过自下而上推荐、初选、评委会评选等环节,于2019118日揭晓评选结果, 10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正式产生,我队教授级高工朱恒银喜获此殊荣。


 

 


 

从钻机工地走出的“大国工匠”


—— 记313地质队全国钻探知名专家朱恒银


新年伊始,进入初春时节的红色革命老区六安迎来了农历猪年的第一场雪,让这个地处大别山区的小城一片银装素裹。

211日上午,笔者如约来到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朱恒银办公室时,他停下手中的工作,脸上盈满了亲切而又随和的微笑。“我没什么好报道的,四十多年来,我只认认真真做了一件事情,但我愿意用一生去坚守。”朱恒银教授的回答诚如他本人一样,随和朴实。“我一直都在努力奔跑,做一名时代的追梦人。” 

匠心四十载,不悔梦归处。谁曾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和蔼、平凡的花甲老人,竟然是刚刚走进央视,成为2018年度 “大国工匠” 的获得者,身后是一大串闪光的荣誉:全国劳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多项殊荣。

他凭借不懈努力奋斗,从一名钻探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m以浅推进至3000m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深部岩心钻探的领跑者。
    不服输,由“工”磨砺成“匠”

1976年,从农村被招工来到313地质队,他才18岁,刚高中毕业,干的是钻探工。钻探工作很艰苦,要长年坚守在野外的钻机旁,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他经常是一身泥浆,两手油污,一年四季工作在荒凉的大山茂林中。为此部分年轻人,看到这一切就打起行李走了。”提起40多年的那段岁月,已经退休的李延平历历在目。

钻探看似简单,但操作钻机却并非易事。在钻进过程中,经常遇到坚硬的岩层、断层、溶洞、流沙等地质结构,能否钻得深且钻得快,就看手上有没有“真功夫”。 

 “我刚参加工作时只有18岁,身体单薄,只能先从搬钻杆、打泥浆的小工做起。由于文化程度低,学习操作规程和钻探工艺虽然比其他人更困难,但我不认输。工作之余,我喜欢阅读钻探方面的书,研究钻机的工作性能。”朱恒银说起当年事,仍记忆犹新。 

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1978年,他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钻探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他又学以致用,结合钻探实际经验,研制设计“水力喷泥浆搅拌器”和“ZD40型单点定向仪”两项发明。 

“朱恒银当时是钻探项目技术负责人,低调谦逊,话语较少,喜欢针对钻具、钻探工艺动脑子,往往一些钻具经过他的改动,钻探效率就提高好多倍,那时他是我们眼中的 ‘能人’。”曾经的钻机班组同事刘长江说起这事,还忍不住赞叹。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朱恒银这两项发明在钻探施工中推广应用,效果很好。同时,这两项发明还分别获得国家青工“五小”成果二等奖和安徽省青工“五小”成果一等奖。初尝甜头的朱恒银,兴奋不已,从此钻探科研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在实际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利用小口径液动螺杆钻孔底马达配合定向监测技术及施工工艺,实现了钻孔轨迹“导航”钻进。采用新型集成创新模块化思路,设计出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3000m钻机,研发了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首创2706.68m小口径(Ф76mm)绳索取心孔深纪录。率先建立了3000m深部岩心钻探工艺技术体系,突破了制约3000m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技术瓶颈……他的多项研发成果填补了我国技术空白。 

“朱恒银身上闪烁着是‘工匠’精神,也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家’,值得每一位职工好好学习” 313队队长王松根也动情地说。 

勇探索,铸就安徽地质“神兵”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行业调整,地勘单位进入了发展的低谷,计划经济的地勘任务逐年减少,钻探工作量大幅缩减,地勘单位面临生存危机。“那时,没有地勘项目,人均工资只有200元,有时还发不出工资,再加上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很多职工选择了转行或跳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提起往事, 313队纪委书记彭海辉唏嘘不已。 

面对此情此景,朱恒银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地质钻探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去扭转目前困境?在思考和实践中,朱恒银找到了答案,那就咬定钻探专业技术不动摇,利用钻探技术优势,不断拓展并占领钻探新的市场领域。 

“在朱恒银的带领下,转变观念,率先成立了一支专业技术强、工作作风硬的特钻工程处”,钻机负责人蔡正水深有感触道,“那时,我们凭借着国内领先的定向钻探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下了辉煌业绩,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在施工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向市场要效益,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在此期间,由朱恒银带领着团队一边抓施工一边搞科研,先后承担了上海市控制地面沉降地下水回灌井施工项目、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主持承担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基岩标的施工。 

“核心技术靠钱买不回来,靠市场换不回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只有如此,才能占领市场。”最让他难忘的是200372日,上海外滩董家渡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事故现场,两座8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降入地下两层深度,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也面临严重威胁,更糟糕的是,外请的一支施工队伍抢险失利。此时,朱恒银接到求援电话,险情就是命令,他带着技术人员火速抵沪参加抢险,冒着高温酷暑,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与上海地调院密切合作,经过10昼夜紧张施工,出色地完成了抢险任务,向上海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朱恒银率领的这支特钻处队伍因此被上海媒体称为“安徽地质神兵”。 

高精尖,“攻深找盲”建奇功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着钻探领域的不断拓展,单位效益也蒸蒸日上,个人荣誉也纷至沓来,但朱恒银没有迷醉在过去的成功中。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迎来新一轮地质找矿,朱恒银清醒地意识到“攻深找盲,摸底探边”是时下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而深部钻探验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他充分发挥自身的钻探技术优势,积极申报了《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项目。于200810月份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签订了由他主持项承担的合同项目,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成为安徽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深部找矿科研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主持人,朱恒银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心扑在科研项目上。有时,他白天坐下来搞科研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科研攻关工作多半是利用夜晚完成的。他办公室的灯光亮到深夜12点钟是经常的。”探矿负责人张文生深有感触,“他的办公室里除手提途行箱外,还摆放着工作服、安全帽、深筒胶鞋等装备,这些物品都是为了出行方便,野外一但遇到技术难题,就得第一时间赶到。” 

苦心人,天不负。该项目最终成功研发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强的岩心钻探装备,解决了制约3000m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无合适设备可用”问题;研发了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及系列取心机具,解决了我国3000m深部地质岩心钻探“无可靠机具可选”的技术难题;建立了完整的深部地质岩心钻探工艺方法,填补了我国3000m深部地质岩心钻探“无一套完整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的空白。创新成果分别获得2010年、2012年、2015年全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 

项目成果曾应用于汶川、赣州、霍邱、庐枞、宣城等全国50余大型及特大型矿区深部地质找矿、国家科学钻探、海洋地质钻探中进行了推广,多次刷新全国地质找矿钻探孔深纪录。 

推广应用中累计完成深部钻孔1200余个,科学钻探孔7个,完成工作量200余万米。项目成果突破了制约3000m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技术瓶颈,将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m以浅推进至3000m以深水平,使我国地质岩心钻探进入世界领先行列。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唯进步,不止步。近年来,朱恒银不仅承担了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页岩气勘探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及省国土资源厅《深部钻探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又把目光瞄准了新型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实施了“皖含地1井”“皖埇地1井”等四个页岩油气大口径地质调查井钻测工程,还积极采用“订制+研发”的形式,购置1台套大直径5000米多功能变频电动钻机,为打造了进军新能源勘探开发的“金刚钻”,补齐了“大口径”钻探设备短板,为积极寻找隐伏矿,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新能源勘探等方面发挥作用。 

传帮带,“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引领,以全国劳模朱恒银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竞赛+创新+培训’的模式,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引领、组织广大职工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在助推313队又好又快发展地勘经济目标中建功立业。”在2019年的313队职代会报告上如是说。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当中,形成共振效应才是关键。”朱恒银常常感叹道。近年来,313队工会以全国劳模朱恒银为带头人,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把一批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凝聚起来,带动职工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发挥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朱恒银的示范作用的引领下,他亲手培养破格晋升了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0余人,研究生多人,钻探机班长20余人,其中6名钻探技师,2名省部级能工巧匠,1名全国钻探技能大赛银奖,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2人获安徽省江淮工匠,2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荣获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朱恒银领衔的深部钻探创新团队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野外地勘单位中,能有一两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很了不起了,但是他们创新工作室就几十个人,一下子出现三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而且关键还有一些年青人。朱恒银教授的传帮带发挥很大作用,让地质工匠精神薪火相传。”313队团委书记汤舒激动地说。 

当采访即将结束时,室外的雪花飞舞,办公室内温馨如故。“朱教授您取得这么多荣誉,有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我忍不住地问道。 

“遗憾?”朱恒银教授看着窗外,表情凝重地说,“其实,我感觉最对不起家人,愧对家人太多。年轻时,妻子在巢湖带着孩子,我在大山坚守,一年没有见过几次面。现在,孙子在合肥,虽然距离不远,但是还没来及抱抱他,转眼都长大了……”说着,朱恒银教授眼角泛起了泪花。“但是,我相信他们都能理解。” 

此刻,雪仍在簌簌地下着,那声音犹如春蚕在吃桑叶一般。那一刻,我心中涌出一种感动,突然想起了“但得众人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这句诗来,我想这也许就是对这位安徽省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最好的诠释吧!(文/尚群)



 
首 页 | 单位简介 | 新闻中心 | 地质勘查 | 工勘施工 | 党群工作 | 地勘文化 | 职能管理 | 廉政建设 | 互动交流
版权所有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 Copyright © 2007-2011 www.ah313.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地 址:安徽省六安市佛子岭中路103号 邮 编:237010 电 话:0564-3315046 皖ICP备07503094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