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探矿事业 演绎精彩人生
——记全国劳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313队副队长朱恒银
李延平
他在从事技矿技术工作35年中,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1项,分别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一项,局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一等奖2项。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待申报奖3项,获国家专利5项,参加主编了《定向钻进规范》行业标准,由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在CN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8篇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奖。多项深部钻探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由他主持的“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系列性研究方面成果和安徽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共获得多项实用新型囯家专利和发明专利,为地质找矿勘探方法及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关键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使我国深部钻探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和他的团队找到的矿产资源、完成的工程项目潜在价值达数千亿元。
他先后曾荣获“安徽省青年科学技术创业奖”、 全国地矿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安徽省“五一” 劳动奖章、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个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国土资源部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从钻探工人到技术员,工程师、高工、教授级高工,一步一个台阶艰辛走来,成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一、他与艰苦的钻探专业结下不解之缘
1976年,朱恒银带着满脸的稚气,招工来到地质队,就与钻探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探专业是十分艰苦的。上世纪70年代流传说:“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逃难的,仔细一看是个搞钻探的。”这是钻探工作者的真实写照。长年野外工作工中,他脚踏实地,坚守在钻井机台,三班倒作业,整天一身泥浆一身油,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大,风餐露宿,生活单调,更顾及不到家庭。干这行有无出息嘛?他也曾彷徨过、苦闷过,也想到过跳槽改行。但是,党、团组织及时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老一代地质人“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影响感召着他,使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他在钻工岗位上从“五小”成果创新活动开始,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每一项小发明、小改革的成功,那怕是获得一张奖状、一部小收音机的鼓励,都能使他兴奋好多天,从而更加激发了搞科研的热情。他从那时起逐步对钻探这行有了兴趣。凭着对钻探工作的热爱和刻苦自学的顽强毅力,1978年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学得还是探矿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就开始设计研制“水力喷泥浆搅拌器”和“ZD—40型单点定向仪”并在钻探施工中推广应用,效果很好,该两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青工“五小”成果二等奖和安徽省青工“五小”成果一等奖。随后一发不可收,在钻探第一线完成了革新项目8项。均获得省、部、局级“五小”成果奖。正是“五小”活动使他坚定了从事钻探这专业的信心。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道路的目标,专心致至地从事钻探技术工作。
毕业后,又回到337地质队(现为313地质队),参加了地矿部“六五”攻关项目“受埪定向钻探技术研究”、“小口径螺杆钻随钻测量定向钻探配套器及施工工艺研究”,获得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作为青年技术骨干,1987年又被抽调到安徽地矿局321地质队参加省地矿局组织的攻关组,从事地矿部“七五” 攻关项目“冬瓜山铜矿深部矿体勘探定向钻探技术方法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他和团队研究成功“受控定向钻井技术”系列成果, 该项目获得地矿部科研成果二等奖。为破解地质找矿勘探方法及岩土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的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解决了深部矿体勘探精度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矿区地表障碍物密集无法勘探问题,并节约了大量勘探工作重。实现了1000m以下钻孔轨迹的人工控制“导航”钻进,即在一个孔中钻探多分枝孔(6—8个枝孔),形成伞状、羽状,或成“S” 形、“U”形等定向钻进孔;在盐矿勘探中,实现了1000m以下盐井进行两孔对接采卤的高新技术。该勘探技术在从1985年开始就被采用以来,先后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区、安庆龙门山矿区、滁州琅琊山铜矿区、霍邱铁矿等大型矿区进行应用,解决了陡矿体,异型矿体、地面障碍物下部无法勘探矿体等技术难题,其潜在价值达数千亿元。
回想起那段经历他至今难以忘却。那时在野外搞科研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他带领几台钻机在安庆龙门山铜矿、霍邱李楼铁矿等矿区进行伞状孔和羽状孔实验。他作为这个团队的技术带头人,倾注了更多的艰辛和汗水,很多设计、报告、论文都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完成的。在起草《定向钻进规范》的原始初稿时,正赶86年过春节,因家中住房小,天气寒冷,他就在不到10㎡的厨房中工作。有时为了解决一项施工难题,经常吃不香、睡不眠。两次生病住院期间仍坚持在病床上搞设计。曾有一次开刀手术住院,刀口还未拆线,就急忙出院了,为的是解决钻探中原状样取心问题。他躺在车上与南京大学教授们一道从六安赶到江苏泰州施工现场。在野外一线从事钻探科研30多年中,在工地钻机过年是常有的事,当春节鞭炮轰鸣和新年钟声敲响之时,他心里有难以名状的酸楚,为愧对家中亲人而伤感、悲怆。但是为了钻探科研工作,他每每选择了舍小家。当钻机因技术问题出故障时,只要听到消息,即使正在吃饭、睡觉,他顿时也没了食欲、困意。他常说:“钻探工程施工虽然艰苦,但苦中也有乐,每当与同志们一起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时,心里非常高兴和欣慰”。
二、靠 “特钻”技术在市场竞争中打出品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地勘单住都处在“低谷”状况,地勘任务逐年减少, 地质队面临生存危机, 朱恒银同志没有彷徨和迷茫,多次谢绝了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科研院所的高薪聘请。为了使313地质队生存和发展,他咬定钻探专业技术不动摇。克服“等、要”和“大锅饭”为基本特征的旧观念,率先成立了一支专业技术强、工作作风硬的“特钻工程处”。凭借着国内领先的定向钻探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下了辉煌业绩,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在此期间,由他带领团队承担了上海市控制地面沉降地下水回灌井施工项目、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地震断层地质剖面勘探,主持承担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造船厂、磁悬浮铁路、东海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基岩标的施工。也承担过北京市平原区新生界立体地质调查,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标施工工程。他带领团队一边抓施工一边搞科研。1996年由他主持的《垂线孔多用纠斜器》获国家专利,解决了垂直钻孔轨迹微量纠偏高难度技术问题。主持的安徽省科委项目《JSD—36型随钻定向仪研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该仪器实现了钻孔轨迹跟踪监测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当时该类技术国内的空白。在安徽省淮河支流多几大型水库成功完成了水库大坝位移监测孔施工。一系列工程的胜利完成,使朱恒银的特种钻探技术炉火纯青,名声大噪。
进入新世纪,朱恒银带领团队进入上海市,利用手中精湛的钻探技术,承担完成过上诲市控制地面沉降地下水回灌井施工任务。为攻克上海市控制地面沉降难题,他参加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原理与施工技术》研究项目组,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工作,从2000年至2003年,共在上海完成了30000余米工作量,累计完成标孔300余个,基本建立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该成果在2010年4月通过上海市科委专家组技术鉴定并颁发了成果证书。2003年,由他主持的“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获国土资源部科学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已推广北京和长三角地区,为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还在上海市的抢险救灾施工中也留下美名。
最让他难以忘却的是2003年7月2日。酷暑笼罩,大地炙热。上海外滩董家渡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事故现场,两座8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降入地下两层深度,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也面临严重威胁。糟糕的是,外请的一支施工队伍抢险失利。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当时参与指挥抢险的上海市地质调查院院长陈华文,焦急中突然眼前一亮,顿时变得胸有成竹……,他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法宝”。正在广东某工地组织施工的朱恒银,接到了陈院长的求援电话,险情就是命令。面目清秀,不急不燥朱恒银,此时的表情格外严肃,处事坚决果决,他急令在浙江嘉兴和在安徽六安本部的施工技术人员停止作业,火速抵沪参加抢险。当晚8时和次日中午,两路施工人员先后赶到事故现场,立即投入抢险战斗。他们冒着高温酷暑,吃住在工地上。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控制住地面流砂和地表水流入地铁隧道,遏制住地面继续塌陷。他们与上海地调院密切合作,经过10昼夜紧张施工,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主要地段的抢险任务,向上海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朱恒银率领的这支特钻处队伍因此被一媒体称为“安徽地质神兵”。
2004年3月,朱恒银带领着他的队伍承接了别人不敢涉足的南京师范大学委托的《江淮下游新生代晚期环境变化研究》钻探项目。施工地点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周庄,这里地层条件复杂,钻孔所揭示的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耕土、腐植土、淤泥、粘土、砂层、砂砾夹层、砾卵石层和第三纪砂砾岩,属较典型的特殊地层,可钻性较差。而该校方要求钻探施工采取不扰动岩芯样,全孔岩芯采取率95%以上,且保持岩芯的原状结构,无人为扰动和污染。为保证工程质量,南师大派出两名研究生进驻机台,实行24小时质量监控。朱恒银和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研制了两套取样钻具,经百余次试验,解决了在特殊地层中采取不扰动芯样技术难题。朱恒银带领大家施工三眼钻孔,全工作量平均岩芯采取率达95%,各项技术指标一次性验收合格。项目于2007年通过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鉴定,认为朱恒银所研制的“特殊地层钻探取芯(样)机具”及配套的施工工艺,可满足不同条件下的取芯(样)要求,所取岩芯(样)大大高于现行规范规定的标准,解决了松散地层采取不扰动原状样的技术难题,可在环境科学钻探、城市三维地质、地震断层剖面取样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及技术效果。 “ 松散地层井管解卡装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此后,在安徽霍邱铁矿,他利用定向钻探等多项技术,解决了第四系(厚约300—500米)厚覆盖层钻孔护壁和陡矿体无法穿矿的难题,通过钻探验证使该矿区的外围及深部新增铁矿储量约10亿吨。在安徽滁州琅琊山铜矿危机矿区深部找矿中,解决了老矿区地表建筑物密集无法布孔等难题,利用复杂地层钻进新工艺,在深部(600—1000米)找到了铜钼矿体,铜矿储量达10万吨,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30年,解决了约3000名职工的后续就业及矿山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深部探矿新突破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迎来新一轮地质找矿,朱恒银清醒地意识到“攻深找盲,摸底探边”是时下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而深部钻探验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充分发挥自身的钻探技术优势,积极申报了《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项目。于2008年10月份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签订了由他主持项承担的合同项目,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成为安徽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深部找矿科研项目。该研究项目主要以提高深部钻探效率和质量为目的。与深部钻探新型钻机、钻杆实验同步进行,以钻进方法与金刚石绳索取芯为主体,针对钻头的寿命与效率、复杂地层取芯、护壁、硬岩层钻进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研究。为提高深部矿体勘探速度、靶区精度、地质成果的准确性,为加速寻找隐伏状矿体、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提供技术支持。。该项目包括:深孔钻探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研制;深孔钻探高强度钻杆研发;钻探方法及取芯方法应用研究;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技术应用研究和钻孔摄像技术方法的应用研究等五个子项目组成,共分为四个课题。
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主持人,朱恒银同志深感自己的责任量大,他没日没夜地写方案、搞设计,专门成立了项目创新研发团队,借用外脑招才引智,聘请了常印佛院士、王达、赵国隆、鄢泰宁教授和国内知名探矿、地质、机械专家为技术顾问,对项目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及多家生产厂家密切合作进行攻关。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心扑在科研项目上,由于他的团队工作地点多、战线长,所以,他白天坐下来搞科研的时间并不多。他的办公室里除手提途行箱外,还摆放着工作服、安全帽、深筒胶鞋等装备,这些物品都是为了出行方便,野外一但遇到技术难题,就得第一时间赶到。而更多的科研攻关工作多半是利用夜晚完成的。
每当夜幕降临,万籁无声时,他在电脑前浏览着国內外最前沿的钻探技术和工艺,了解探矿领域科研项目动态。仰或取出一沓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聚精会神地修改着。他曾告诉同事: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是他创新灵感最活跃的,甚至有很多科研难题是趟在床上琢磨出来的。他办公室的灯光亮到深夜12点钟是经常的。
为筹划研制新型钻机,他多次赴河北省张家口市,对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与该公司签定了合作研制的“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合同。经过多次与厂方研讨、安装和调试,“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于今2009年4月按期下线,5月运抵安徽霍邱铁矿深部找矿施工实验现场。经过近一年的实验表明,该新型钻机外观新颖、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动力头运行平移、操作系统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以及远程网络可视化。钻进能力76毫米口径,钻探深度可达2500米,钻杆一次提升长度达18米。一次给进行程为4.5米,由于该新型钻机设计为分体式,便于组装、运输,非常适用于山区、丘陵及交通不便的施工环境使用。
为进一步解决《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项目中各子项目及配套钻具问题,他赴多个厂家和科研院所对各项子课题进行研究试验,组织科研攻关和矿区实地施工实验。2009年6月30日,由他主持研发的FYD―2200型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在霍邱铁矿深部找矿中,打出2706.68米国产机具固体矿产小口径绳索取心钻探新的全国纪录。此举受到国内外探矿专家学者高度赞予,对在该区深部找矿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被评为2010年全国探矿工程10大新闻。
2012年《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项目4个课题已全部通过国内外科技查新及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评价认为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专家认为: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及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研制、钻孔设计与轨迹动态监控技术研究、钻孔摄像及定向取心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研究、深部岩心钻探钻进工艺方法研究。4年来,该项目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深部钻探装备、钻进工艺关键技术、钻孔摄像及定向取心、钻孔设计与轨迹动态监控等研究,完成科学钻探孔4个,深部找矿钻孔6个,累计进尺15720m,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成果资料。项目成果曾应用于汶川、赣州、霍邱、庐枞等深部找矿和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共获得5项国家专利和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并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运用该项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下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三号孔”、 《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科学钻探实验项目――庐枞预导孔3000米》和江西南岭银坑3000米科学钻探一号孔等施工项目。截止目前,以上重大科学钻探项目即将全部终孔,其中庐枞预导孔中打出3008.29米的特深孔,为该地区深部探测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也对我国超深孔钻探技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做为该项目总负责朱恒银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与科研单位、生产厂家紧密合作,以技术引进和培养人才,打造一支技术力量过硬的探矿队伍,充分发挥研究成果的功能的应用,在寻找隐伏矿,开辟第二找矿空间等方面尽快发挥作用。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06号